星期五 , 7月 11 2025
首页 / 新知快讯 / 大公司 / 英伟达成全球首家4万亿美元公司,黄仁勋要做AI时代基础建设商

英伟达成全球首家4万亿美元公司,黄仁勋要做AI时代基础建设商

昨日(7月9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道指涨0.64%,纳指涨1%,标普500指数涨0.65%。大型科技股表现分化,英伟达涨超2%,股价创历史新高,总市值达到4万亿美元。

最让人激动的是人工智能计算AI公司英伟达的股价再度刷新纪录新高,日内上涨2.5%,总市值达4万亿美元,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甚至超过了英、法、德等国家的股票总市值。

受益于市场对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地位的乐观预期,以及对其AI芯片需求激增的期待,较4月低点股价已上涨89%。

Loop Capital分析师Ananda Baruah目前已经将英伟达目标价从175美元上调至250美元,这一水平相当于约6万亿美元的市值。

花旗分析师Atif Malik将英伟达的目标价从180美元上调至190美元,还有34位华尔街分析师也给出了“买入”评级,平均目标价为175.97美元,意味着英伟达股价在未来几个月还可能再上涨10%。

黄仁勋在6月11日的演讲中提到,传统的数据中心正在向“AI工厂”转变,智能体系统代表着AI从被动接受指令到主动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进化。它预示着AI将能够更自主地完成复杂任务,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发挥作用。而AI工厂则代表着AI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和工业化,它将整合强大的计算能力、高效的数据处理流程以及优化的算法,从而加速AI模型的训练、部署和应用。

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持续看好英伟达,因为该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地位将继续帮助该公司盈利并扩大业务。

全球首家4万亿美元芯片巨头

英伟达的崛起堪称科技史上最疯狂的财富神话——这家曾经靠游戏显卡起家的公司,如今正以每天创造近200亿美元市值的速度,在2025年夏天冲破4万亿美元大关,把苹果和微软这两个老牌巨头甩在身后。

这背后,是一场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AI军备竞赛,而英伟达恰好处在风暴眼的中心。

黄仁勋的创业故事如今已被硅谷奉为经典教案。1993年,这位总爱穿黑色皮夹克的工程师,还在为如何让《毁灭战士》的游戏画面更流畅而绞尽脑汁;三十年后,他设计的芯片却成了OpenAI、Meta和谷歌争相囤积的”数字铀矿”。从游戏到AI的跨界转型,英伟达走了步险棋——十五年前当CUDA架构刚问世时,连英特尔都在嘲笑”显卡搞通用计算是异想天开”。但正是这个当时看似小众的技术赌注,让英伟达在机器学习大爆发时一骑绝尘。如今他们的芯片命名谱系简直像科学名人堂:麦克斯韦、开普勒、图灵、霍普…每个架构都代表着算力的一次量子跃迁。

不过2024年的剧情可没那么一帆风顺。当中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用2000块阉割版H800就训练出媲美GPT-4的模型时,整个AI行业都在重新审视”英伟达霸权”的脆弱性。那场导致股价单日暴跌20%的恐慌,暴露了黄仁勋帝国最危险的软肋——如果客户发现不需要堆砌天价芯片也能玩转AI,70%的毛利率神话还能维持多久?

但老黄毕竟是老黄,他迅速调整策略推出”AI即服务”的云解决方案,让微软和亚马逊这些大客户心甘情愿地签下百亿美元订单。这种化威胁为生意的本事,连乔布斯在世也要竖起大拇指。

现在的英伟达就像个军火商,只不过他们贩卖的不是AK-47而是H100加速卡。科技巨头们囤积这些”算力黄金”的疯狂程度,堪比冷战时期的美苏核竞赛——Meta刚宣布要建”百万GPU集群”,谷歌转身就晒出更庞大的采购清单。Blackwell架构的B200芯片更是将这种军备竞赛推向新高度:2080亿个晶体管塞进邮票大小的空间,训练大模型的能耗直接腰斩。难怪有分析师调侃:”黄仁勋卖的不是芯片,是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签证。”

但地缘政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场科技盛宴。拜登政府的一纸禁令,让英伟达损失了55亿美元的中国市场;特朗普加码的出口管制,更逼得老黄说出”实质退出中国”这样的重话。

这些政治波动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英伟达头顶——毕竟中国曾贡献其30%的营收。不过黄仁勋显然留了后手,传闻英伟达正在秘密开发符合出口管制的”中国特供版”芯片,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戏码,玩得比台积电的晶圆还要圆滑。

财务数字是最直白的成功注脚。两年前72亿美元的季度营收已经让人惊叹,如今441亿美元的成绩单则彻底改写了半导体行业的估值逻辑。当传统芯片商还在为10%的毛利率锱铢必较时,英伟达用70%的毛利证明,在AI时代,算力定价权比石油还要金贵。

不过最让竞争对手胆寒的,是英伟达正在构建的生态护城河——从CUDA软件栈到Omniverse元宇宙平台,从自动驾驶芯片到量子计算接口,这家公司早已不是简单的硬件供应商,而是整个智能时代的数字基建承包商。

AI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商

此前,英伟达已经宣布将在德国建设全球首个工业人工智能云设施“AI工厂”,并将配备10000个Blackwell GPU。

英伟达显然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工业的竞争规则。

这座配备1万块Blackwell GPU的超级算力中心,与其说是数据中心,不如说是21世纪的”数字炼金炉”,它要炼制的不是钢铁,而是比黄金更珍贵的智能通证(intelligent tokens)。德国总理默茨那句”这关乎国家数字主权”的评语,道破了这场豪赌的本质——欧洲人终于意识到,在AI时代没有自己的算力基地,就像工业革命时代没有煤矿一样致命。

黄仁勋的野心从来不止于卖芯片。他把Blackwell架构的B200芯片塞进DGX系统,再套上Omniverse的数字孪生外壳,硬生生造出了个”会思考的机器”。这套组合拳打下去,传统制造业的玩法全变了——西门子的工程师能在虚拟空间里摔打百万次涡轮机原型,宝马的机械臂通过云端共享焊接经验,连海德堡的小型精密仪器厂都能调用国家级算力做质检AI训练。

这种颠覆性就像把中世纪作坊突然升级成福特流水线,难怪德国电信CEO霍特格斯急吼吼地喊出”欧洲需要冲刺而非漫步”。毕竟当美国有30万块GPU在训练GPT-6,中国拿华为昇腾堆出”算力长城”时,欧洲人手里攥着的7%全球AI算力份额,寒酸得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诺基亚工厂。

资本市场早就用真金白银投了票。尽管黄仁勋5月刚因对华禁售损失55亿美元,英伟达股价却在三个月内狂飙90%,7月9日更是历史性突破4万亿美元市值,比苹果巅峰期还多出千亿。

华尔街的疯狂不难理解,当Blackwell芯片的供需缺口达到”每周出货1000台仍被抢光”,当微软、Meta为训练大模型抢GPU抢到对簿公堂,英伟达的毛利率简直比沙特阿美的石油还暴利。花旗最新报告甚至预测,到2027年数据中心收入还能再涨11%——在传统芯片业挣扎于5%毛利时,这种增长曲线堪称”算力霸权”的最佳注脚。

不过这场AI狂欢背后,暗流比表面看到的更危险。

当DeepSeek用2000块阉割版H800就训练出媲美GPT-4的模型,当谷歌偷偷说服OpenAI转用TPU芯片,黄仁勋的”护城河”远没想象中稳固。更讽刺的是,德国工厂引以为傲的1万块GPU,仅相当于中国某科技园区两个机房的规模——这种量级差距,让默茨总理的”数字主权”宣言多少带着点悲壮。但老黄显然读懂了地缘政治的潜规则:在欧洲人纠结”用美国芯片还是等本土技术”时,他抢先给Blackwell芯片披上欧盟旗,这手”技术捆绑政治”的玩法,可比当年微软捆绑IE浏览器高明多了。

站在2025年回望,英伟达的AI工厂战略像极了19世纪的大英帝国——它不直接占领土地,却在全球铺设铁路网控制物流命脉。当黄仁勋说”每个国家都需要主权AI”时,潜台词是”每个主权都需要我的芯片”。

这种算力主义的可怕之处在于,欧洲工厂每产出一个智能机器人,都在强化英伟达的CUDA生态;每训练一个本土大模型,都在为Blackwell架构积累行业数据。或许正如柏林墙倒塌定义了20世纪末的地缘格局,正在德国拔地而起的AI工厂,将成为21世纪技术霸权的新界碑——只不过这次划分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智能时代的”算力版图”。

站在2025年回望,英伟达的4万亿市值或许只是AI革命的开场哨。当黄仁勋在GTC大会上展示能实时翻译脑电波的AI芯片时,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个穿着皮衣的”技术先知”,卖的从来不是显卡或芯片,而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正如他在三十年前创业时说的那句疯话:”我们要让计算机学会做梦”——如今这个梦,正以每天300亿次神经网络计算的速度,重塑着人类文明的样貌。

关于 声波

声波
发现不同的声音

检查

大国科技竞争的本质矛盾是什么?

二〇二五年一月,演化与创新经济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