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星巴克正考虑全盘出售中国业务。
星巴克中国这场股权出售大戏,活脱脱是2025年资本市场的”鱿鱼游戏”——近30家顶级投资机构挤破脑袋争夺入场券,估值从50亿美金一路飙到100亿美金。
但星巴克中国那句”我们坚信中国市场潜力”的官方回应,与其说是澄清,不如说是给这场资本狂欢浇了杯冰美式:别急着数钱,游戏规则还没定呢。
这事儿得从去年冬天说起。
2024年11月,当瑞幸的2.2万家门店把星巴克逼到市场份额只剩14%的墙角时,西雅图总部终于坐不住了。一份内部备忘录泄露了天机——星巴克开始悄悄给中国业务”相亲”,对象从本土PE到科技巨头应有尽有。
最绝的是高瓴资本张磊的操作,这位曾经把百丽国际玩出3倍回报的资本猎手,直接带着数字化改造方案杀到反向路演现场,身后还跟着凯雷、信宸这些虎视眈眈的跟投方。知情人士透露,会议室里的PPT翻页声比华尔街早市的交易铃还密集,毕竟谁不想复制中信收购麦当劳中国后门店暴增4000家的神话?
但星巴克可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绵羊。看看他们设计的交易结构就知道多精明了:保留30%股权当”安全绳”,剩下70%拆成若干份,单个买家持股不准超过30%——这招既防恶意收购,又能让竞标者们互相牵制。
CEO倪睿安(Brian Niccol)嘴上说着”对投资人兴趣受宠若惊”,手里却捏着三张王牌,7758家门店的实体网络、20%中国中产咖啡用户的品牌心智、还有那套连瑞幸都眼红的供应链体系。
难怪参与竞标的PE合伙人私下吐槽:”这哪是收购谈判?分明是星巴克在面试投资人!”
资本市场的嗅觉比咖啡师的手冲还灵敏。2月传出KKR、PAG接触的消息时,星巴克股价还在装睡;等到6月高瓴带着50-60亿美金报价入场,华尔街立刻给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重新定价——按8%的营收贡献折算,90亿美金才算公道。
最戏剧性的是7月初,当媒体爆出估值可能冲上三位数时,星巴克美股单日振幅直接拉到2.5%,交易员们盯着CNBC的眼神比看浓缩咖啡的油脂还专注。
不过数字游戏背后是残酷的现实:星巴克中国2024年收入暴跌6%,同店销售额像过山车般下滑14%,反观瑞幸同期营收344亿还多出百亿。更扎心的是客单价——当库迪把美式打到8块8,星巴克却还在为要不要给馥芮白降价5块钱开董事会。
有意思的是,这场危机反而成了谈判筹码:PE们看中的正是这个”跌倒谷底的反弹机会”,就像凯雷当年抄底麦当劳中国,三年后转手就赚了40亿美金差价。
现在压力全在倪睿安这边。一边是激进投资者催促”赶紧套现”,另一边中国团队坚持”还能抢救一下”。折中方案或许藏在美团和王兴的饭局里——传闻这位本地生活大佬想用即时配送网络换星巴克的会员数据;又或者学华润玩”商业地产+咖啡”的跨界,用万象城的黄金铺位对冲租金压力。
无论如何,星巴克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在中国,第三空间的故事早就不如9块9的瑞幸酱香拿铁有吸引力了。
这场收购拉锯战最精彩的,其实是中外资本对咖啡生意的认知对决。美国PE盘算着用供应链整合砍掉15%成本,中国资本却想着怎么把星礼卡塞进微信红包;KKR盘算着三年后转手上市,高瓴却琢磨着用数字化中台打通蜜雪冰城的下沉市场。
星巴克总部墙上那幅”到2026年2万家店”的蓝图,在投资人眼里不过是张待价而沽的施工图——毕竟在当下中国,没有什么是资本浇灌不出的规模,就像瑞幸用25个月走完星巴克20年路的现实寓言。
最新消息是,星巴克中国区总裁刘文娟正在秘密测试”分层定价”系统,这招从特斯拉playbook里抄来的动态调价策略,或许能解决拿铁卖不动又不敢降价的死结。
但资本市场的耐心可比咖啡赏味期还短,如果三季度财报还是难看,恐怕连那30%的保留股权都要打包出售。
到那时,星巴克这个曾经的中国咖啡启蒙者,或许真会成为教科书里”外资品牌本土化失败”的新案例——除非,倪睿安能在资本盛宴和品牌调性之间,找到那杯传说中的”黄金比例”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