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 8月 5 2025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10万香港老人北上养老?

10万香港老人北上养老?

过去10年间,香港老人北上养老的人数,正在激增。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25年发布的《数据透视》显示,截至2024年中有近10万名(99,600名)65岁或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定居广东省,比过去10年间激增了40.5%。

2024年,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占比23.9%,香港753万人口基数中,已有约超170万银发老年人。

10万之于170万香港老人而言,虽占比不到一成,但随着“北上养老”背后的各项条件持续打通,这个方案正逐年成为香港老人的现实之选。

香港岭南大学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石琤博士长期从事跨境养老研究,她提到,“内地生活成本低、居住空间大、房间较便宜等因素,是吸引香港老人到内地养老的主要原因,他们表达出想要融入内地,并落地生根的强烈愿望。”

香港老人北上养老潮的背后,老年人最关心的自然是医疗。

与内地不同,香港廉价的公立医疗服务100%全报销的福利,是不少香港老年人的依靠。但如果去内地养老,这些社会福利无法“一起携带”。石琤在参与的一项有关大湾区跨境养老的研究发现,“如何在内地看病、费用是否有减免或报销、与香港药品目录是否一致、医疗记录能否互通”等问题,是有意去内地养老的香港老年人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也阻止了一部分香港老人北上。

最近几年,粤港两地政府频繁推出跨境养老方面的政策,一方面吸引香港老人,一方面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港资养老机构到大湾区内开设养老社区。与此同时,面对这股浪潮,内地头部的保险公司也开始跃跃欲试,展开布局。

当市场化的主体参与到这场养老行动中,香港老人养老的医疗等问题能不能解决?

此外,“北上养老潮”背后藏着一个多大的市场?

一年2000港元的长者医疗券,吸引香港老人跨境就医

3个月前,今年5月,香港卫生署提出,为方便香港老人享受更便捷的门诊医疗护理服务,在大陆地区新增12家试点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共21个服务点,覆盖大湾区的9个城市。

此次新增的医疗机构,全部为三级甲等医院,并首次纳入中医院。

而且,在内地就医,香港老人可以通过参加大陆地区的居民医疗保险,享受看病就医时的医保报销,也可以自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应对医疗需求。

除此之外,在内地指定医院看病,香港老人还可以使用长者医疗券。年满65岁的香港长者每年有2000港元的医疗券(累积上限为8000港元)医疗券可以当现金使用。这一公共医疗福利源自香港特区政府于2009年推出长者医疗券计划,2015年,香港政府将长者医疗券的使用范围放开到内地指定医院。

7月上旬,作为新增的试点医疗机构,中山市中医院开始接待首批使用长者医疗券的香港老人。

中山市中医院医务部副主任伍嘉艳向《健闻咨询》表示,因香港与内地的医疗体系不同,院方门诊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在门诊大堂、体检中心、急诊科设立了香港长者医疗券专门的服务点,以及长者医疗券收费专窗,并配有会粤语的工作人员。

港人看病就医的流程与内地的患者并无两样,结算时若需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支付,首次使用需提供相应证件,如有效香港身份证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签发的《豁免登记证明书》,先在服务点进行身份认证,同时登记回乡证号,结算时到指定窗口使用医疗券支付费用。

跨境医疗的互通,使得港人北上就医热度持续上升,越来越多讲着粤语的老太太带着三四个朋友成群结队地到大湾区跨境看病。

香港人张文(化名)的母亲今年55岁,患有眼科疾病,一只眼睛需要做玻璃体切割术。在香港的公立医院,手术费用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根据眼科的排期,手术最快也要等到一年后。张文了解到,私立医院的价格更贵,达到了20万。

为防止眼疾恶化,张文多方打听,最终决定带母亲直奔广州的一家三甲医院就医。两周后,手术顺利进行,费用仅花了3万多元人民币。由于张文的母亲年龄尚未达到65岁,手术所产生的费用需要自费。

张文提到,香港的公立医院实行分流制度,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来优先处理病人,因此常会出现候诊时间过长的情况。“拍个胃镜,做个核磁共振,可能要等一两年,而私立医院的价格又很贵”。

在进行某些医疗服务时,内地的医院往往具有比香港私立医院更低的价格。据香港卫生署统计的数据,2021年~2014年申请医疗券使用中,牙科,眼科使用率最高。

图/来源香港卫生署

以香港的专科门诊为例,部分地区眼科轮候最长达3年,外科轮候最长2年,香港居民就医体验大打折扣。香港私营机构洗牙、补牙费用多在800~1000元人民币,而内地同类服务使用医疗券后仅需180~550元,价格优势明显。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香港政府开放的第一批试点机构,香港长者医疗券已经在该院使用了近10年,截至2025年6月,香港长者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使用长者医疗券超过12万人次,2025年6月同比增长79%。

港大深圳医院收费处经理李静告诉《健闻咨询》,长者券刚开通时,看病就医普通集中在全科和骨科两项,近几年,中医也成为香港长者所青睐的科室。

“可能与香港市民对中医调理和康复治疗的认可有关。”特别是老年人需要调理身体以及做部分康复,中医的独特优势,吸引一大批港人长者北上。

跨境医疗的徘徊痛点

尽管“北上养老”趋势明显,但这部分老人仍较少。

“医疗券解决的只是一个皮毛的事儿,每人每年2000元人民币的额度使用范围较小,超出的部分需要诊单自费,多数老人最后还是会回来香港就医。”大湾区医疗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联席行政总裁李家聪告诉《健闻咨询》。

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也有限,目前仅限于门诊服务,不包括住院、日间手术、药物购买等。对于北上看病的香港长者来说,实际医疗支出覆盖面还是较少。

香港居民几乎可以免费获取公共医疗服务。香港本地居民在公立医院享用医疗服务的定价被视为“象征性”收费,以急诊室诊金为例:香港居民急症病床住院收费大致为每日120元人民币,医院还覆盖患者的早午餐。

同时,港籍老人每年能领取一定金额的医疗券,用于各类预防性、治疗性及康复性服务。

2020年1月起,港澳台居民可以在内地参加社会保险。现在的问题是,香港有个医保通系统(医健通),港人在哪家医院看病、用药、病例资料等,公共医疗系统都可以看到。“香港老人担心去内地看病,医生不清楚我吃什么药,也不知道我以前得过什么病。”石峥说。

医疗支付体系存在差异,两地电子信息的打通并非易事。截止到2024年年底,仅有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通了医健通系统。

港大深圳医院资讯科技部经理叶锦坤告诉《健闻咨询》,香港市民在该院就诊时,经过市民同意确认,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采用端到端加密传输方式,医生可实时调取该患者在港期间的完整健康档案,包括历史就诊记录、检验检查数据及用药清单等。

中山市中医院医务部副主任伍嘉艳称,香港长者来我院看诊,如果希望医生查看过往的病情资料,可提前在医健通APP上的医疗计划中申请跨境健康记录,就诊时向医生出示收到的二维码,医生即可查看长者在香港的就诊记录。

一位医疗人士向《健闻咨询》透露,医健通的作用不仅仅是电子档案,内地的医生使用医健通,切换成香港的病历,需要完全按照香港的医疗保障、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香港公立医院在内地的延伸。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有关部门证实。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暂未能建立有效解决数据跨境安全性问题的法规或政策。这些问题也导致香港长者跨境就医时可能出现重复检查、诊断信息不连贯等情况。

香港老人想“跨境买时间”

多项政策加持下,到底有多少港人真正愿意北上养老?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做了一项调研,以两地养老院的费用去比较,香港普通护理院月费普遍超过2万港币,高端养老院更可达4万~6万港币。相比之下,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养老院收费仅为香港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而且,部分内地公立养老院由政府营办,每月收费约1500元~4000元人民币, 民营养老院收费每月约3000元~1万元人民币,高端养老社区如持续照护退休社区月费约达8000元~3万元人民币。

石峥观察到,愿意北上养老的多是收入偏中低端的香港老人,核心在于性价比高。“租房便宜,轻松实现千尺豪宅梦。”他们通常会选择在内地置房或租房,而非住养老院。

她进一步解释,大湾区跨境养老涉及到老年人有两类群体,一类是身体健康的老人,一类是失能老人。失能老人考虑的因素更多,比如照顾的成本,距离的远近。“很多老人在现实面前充满担忧,身体不好的情况下更难以适应陌生的环境,大多还在观望。”

一个无法忽略的背景是,香港地区的老龄化,也正在给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挑战。

以养老院(香港地区称为“安老院”)服务为例,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养老床位平均排队等候时间约两年,一些硬件设施较好的养老机构需要排队等待6年之久,不少老年人在排队中就已过世。而私立养老院费用较高,普通的香港老人很难负担得起费用。

为缓解医疗服务压力,香港一直在推出相关政策让香港长者在内地养老。

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开始推行《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向两间养老院舍购买床位,让正在轮候养老床位的老年人自愿选择入住。截止2025年3月,2间养老院扩展到15间。

另外,广东省计划下还设有高龄津贴及长者生活津贴,为选择移居广东省的合资格香港居民,每月提供1570港元高龄津贴和4060港元长者生活津贴。

“对老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不用排队,去内地住养老院还有补贴。”在李家聪看来,香港政府的目的很明确,为了将香港本土正在排队申请长期护理服务的老人分流出去。“包括港人北上就医的核心原因也是港人不想再等了,用金钱买时间。”

“北上养老潮”背后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政策上尚无法覆盖的空白,保险公司正在打算吃下这块蛋糕。

保司着手研发相应的保险产品,成为参与到投资大湾区养老中的重要一极。

既有香港保险产品,又有内地的养老社区的险企不多,从事结合保险与养老服务的公司,必须率先在港申请保险牌照。

今年3月,有香港媒体消息指出,泰康保险集团有意在港拓展保险业务,特别是跨境养老保险服务,并已向香港保监局申请寿险牌照。

泰康医疗健康服务中心的欧蕾总经理回应《健闻咨询》称,在港处于寿险牌照申请过程中,香港子公司2025年下半年即将正式开业。“香港的人群是增量市场,另外香港本身也有客户需要一些服务资源,届时两地的人群,服务也会彼此打通。”欧蕾表示。

泰康备战之时,2023年,中国太平和中国太保就在港人“北上养老”战略上落下重要棋子。

据公开资料,2024年,中国太保寿险(香港)有限公司开启“保单直付”功能,使非人民币的保单收益也可直接用于支付旗下太保家园全部社区的相关养老服务费用。服务的对象主要针对月入3万~5万元人民币的人群,助其将来“北上养老”。

今年2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香港、澳门金融机构入股保险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25年3月1日起,香港、澳门金融机构入股境内保险公司不再执行“最近一年末总资产不低于二十亿美元”的规定。为的就是降低港澳金融机构入股内地保险公司门槛。这也被保司视为布局大湾区养老产业方面的政策利好。

而在保险产品的销售方面,多款香港本地保险产品选择与养老社区的服务打包销售。

以中国太平为例,旗下太平人寿(香港)将香港本地保险产品与中国太平养老社区结合,推出“养老颐积分”计划,保险客户可通过投保合资格产品获得积分的方式,获得中国太平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医疗服务上,中国太平与大湾区内多家医疗机构合作,为香港老人开通跨境医疗直通车、药品直送等服务。

郑汉斯是中国人寿(下称“国寿”)的一名保险经纪人,他告诉《健闻咨询》,目前险司普遍的做法是,用香港的保单绑定内地养老社区。“比如泰康养老推出100万的保费,客户购买了保险产品后,能够有资格入住泰康在内地自建的养老社区,相当于买个门票,锁定未来的养老权益。”

郑汉斯说,香港人来内地养老更加倾向于选购香港的保险产品,因为潜在收益更高,“内地的产品收益率终身2%~3%,香港可以达到终身5%~7%。”

布局“保险+养老社区”的玩家模式也各有不同,轻资产、轻重并举都有。

比如拿地自建康养社区的重资产路径的泰康;国寿则是“1+N”的养老发展模式,即以“城心”机构养老为主,城郊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共同推进。

李家聪认为,未来北上养老的主力的人群或是商保还未完全覆盖的人。

“这一部分的人,他有一点钱,但不是特别有钱,有一份商业健康医疗保险,但保险不能完全覆盖整个香港私立医院。”李家聪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港人入住内地高端养老社区,目前的增涨还比较有限。

一位香港保险经纪人指出,内地的保险公司在建养老社区时,主流服务的人群一定是内地人,至于引入增量,除了大湾区之外,入住率超过50%的都不多。

今年5月,郑汉斯去珠海的一家高端养老酒店考察,他提到,一晚的入住价格在2600元人民币左右,入住率不超过20%,且入住的全是香港本地老人。这家养老型的高端酒店是国寿的合作方之一,酒店有专业的医师,有游泳池,健身房等高端设备,养老酒店几乎不对外宣传,入住的香港老人也都来自其购买保险的客户。

郑汉斯说,即使只是小部分人群,对于港澳金融机构而言,也是进一步开拓中国内地市场的好机会,同时将增值服务作为差异化优势提供给香港客户,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资产配置需求。

关于 恰克

恰克
吃鸡吃鸡

检查

哪吒汽车“复活”有望?7月已发放全薪

破产案件获法院受理不到两个月,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