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寒武纪(688256.SH)发布的半年报,直接在资本市场上无疑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
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营收狂揽28.81亿元,同比暴增逾43倍,更是实现了高达10.38亿元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一举扭转了去年同期亏损5.3亿元的窘境,基本每股收益也从-1.27元强势翻红至2.50元。

尤其令人侧目的是其第二季度的表现,单季营收冲至17.69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4倍,净利润达到6.83亿元,与去年同期的亏损3.03亿元形成了天壤之别。这份成绩单远非普通意义上的增长,它标志着寒武纪终于将昔日的市场预期和技术故事,淬炼成了实实在在的规模化盈利能力和真金白银的现金流。
然而,若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这些绚丽的财务数字上,或许会错过更深层次的叙事。
寒武纪的故事,远比简单的财务翻身高一个维度,它是一场关于技术突围、战略卡位与生态构建的复杂叙事。甚至更像是中国AI芯片产业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一个缩影。
中国版英伟达,寒武纪”称王”
寒武纪的这份财报更像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资本市场蓄积已久的情绪闸门。
当这家AI芯片公司发布上半年营收增长4347%、净利润突破10亿元的”天文数字”时,投资者们仿佛看到了中国版英伟达正在破土而出。
8月27日盘中,寒武纪股价飙升至1464.98元,历史性地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5700亿市值的身价不仅刷新了科创板纪录,更预示着资本市场对科技资产的估值体系正在重构。
这种狂热并非空穴来风,就在此前五个交易日,寒武纪股价暴涨45%,单日成交额屡破百亿,融资余额飙升至88.52亿元的历史新高,就连超级牛散章建平都重仓押注608万股,俨然把半导体板块变成了资金的狂欢场。
但真正支撑这场资本盛宴的,是国产替代叙事与算力自主化浪潮的完美共振。
当英伟达H20芯片因网络安全问题遭网信办约谈,当美国芯片出口管制持续收紧,寒武纪的思元590芯片突然从”备选项”变成”主力军”——虽然其FP16算力314 TFLOPS仅相当于英伟达GB200的6%,但在国产大模型紧急替代的背景下,性能差距反而让位于供应链安全考量。
这种替代的紧迫性在DeepSeek-V3.1发布时达到高潮:该模型专门针对国产芯片设计UE8M0 FP8精度格式,虽然未点名具体厂商,但市场立刻将寒武纪送上涨停板,单日市值暴涨400亿。更戏剧性的是,尽管公司多次辟谣”预定载板订单””字节跳动采购”等市场传闻,投资者却选择用真金白银投票。毕竟在算力国产化率必须超过50%的政策要求下,寒武纪已是国内少数能实现云端AI芯片量产的企业。
这场资本狂欢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产业变革逻辑。高盛将寒武纪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不仅看好中国云服务商资本支出119%的暴涨,更看重其在大模型芯片平台的战略卡位。随着寒武纪39.85亿定增方案获交易所通过,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下一代芯片研发,这种all in大模型的决心,恰好踩中了中国算力建设40%增速的政策风口。
但与国际巨头的对比,英伟达2024年营收600亿美元,研发投入超100亿美元,而寒武纪同期营收仅11.74亿元,研发投入不足10亿元。这种量级差异凸显出中国芯片企业面临的生态困境。
寒武纪的资本故事,本质上是中国科技产业升级的微观缩影。当茅台代表的消费时代遇上寒武纪象征的算力革命,A股”股王”易主背后,是资本对国家战略的精准押注。但要想真正承载起”中国英伟达”的期待,寒武纪还需要在软件生态、制程工艺和应用场景上实现突破,毕竟芯片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的马拉松。

不计成本也要造“性能怪兽”?
寒武纪的商业叙事里,陈天石始终是那个最关键的变量。
这位年仅40岁的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如今正以超过1600亿元的个人身家,成为中国科技富豪榜上最耀眼的85后。但比财富数字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带领寒武纪完成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略豪赌。
当同行还在纠结”云边端协同”的完美架构时,陈天石果断押注云端AI芯片单点突破,用28.7亿元营收(占比99.6%)和10.38亿元净利润的炸裂业绩,宣告了国产算力替代从概念走向落地的历史性转折。
这场豪赌的筹码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加危险。2024年寒武纪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高达94.63%,其中单一大客户就贡献79.15%的营收,这种客户浓度足以让任何风控官失眠。
2017年华为海思曾贡献97%收入,合作终止后寒武纪一度陷入生存危机;2021-2023年又转向政府智能计算集群项目,靠南京科创投、昆山高新投等国资平台续命;直到2025年才终于抓住大模型算力爆发的风口,在互联网和运营商领域找到新支点。这种客户结构的频繁切换,暴露了寒武纪在产业链议价权上的先天不足,却也印证了其惊人的战略机动能力。
现在回看寒武纪的逆袭之路,实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准叠加。地缘政治催化的国产替代需求,让寒武纪思元590芯片在性能仅为英伟达H100的30%的情况下,依然能凭借供应链安全优势拿下大单;字节跳动900亿元的AI算力采购计划,为整个行业注入了确定性预期;甚至牛散章建平的37亿元重仓押注,也在关键时刻提供了资本市场的信任票。
但最关键的还是陈天石的战略定力,当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下滑4%引发质疑时,他依然坚持将15.85%的营收投入研发,甚至推进39.85亿元定增计划强化大模型芯片平台,这种孤注一掷的投入,最终换来了云端产品线1187%的同比增长。
寒武纪的挑战现在才真正开始。27.55亿元的存货余额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50.71%的坏账计提比例暴露出回款风险,美国实体清单下的EDA工具封锁更是永久性隐忧,竞争对手的围猎更是从未停止。
但资本市场似乎愿意给寒武纪更多耐心。5560亿市值对应的市盈率高达535倍,这不仅是对其现有业务的定价,更是对中国AI算力自主替代的期权价值认可。高盛将目标价上调至1835元,看好的正是其在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场景的深度绑定。
当寒武纪的软件平台适配了DeepSeek、Qwen等主流国产大模型,当MagicMind推理引擎支持FSDP和DeepSpeed等先进特性,这种”软硬一体”的生态雏形,或许才是比短期利润更珍贵的资产。
寒武纪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体公司的范畴,成为观察中国科技突围的绝佳样本。它证明在芯片这种长周期、高风险的行业,战略聚焦比盲目扩张更重要。正是放弃了边缘计算和IP授权的分散尝试,才换来云端市场的集中突破;它也揭示了国产替代的真实路径:从政府输血到商业造血,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其间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客户切换和技术迭代。
正如陈天石在寒武纪上市时所言:”智能时代的芯火传承,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产业规律的敬畏”。这场豪赌的终局尚未揭晓,但无论如何,寒武纪已经为中国芯片产业踩出了一条充满荆棘却值得敬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