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 4月 19 2024
首页 / 新知快讯 / 24H看点 / 民企热衷放卫星发火箭 构建商业模式是关键

民企热衷放卫星发火箭 构建商业模式是关键

逐鹿太空

最近一段时间,民营企业接二连三放卫星发火箭,令商业航天再度成为热点。而一向注重科创发展、孕育出百亿规模无人机产业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不会忽略这个新兴领域。在不久前于深圳举办的相关论坛上,专家热议大湾区商业航天发展挑战与潜能,投资者直言,商业航天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提高技术适用性降低成本、构建可行的商业模式是成功法门。(董黎明)

导读

“我国商业航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入商业模式,一个是要实现产品的低成本化,二是要实现盈利。这些都是商业航天的本质诉求。”

“我国规划中的卫星需求总量超过了3000颗,商业航天无疑会迎来产业的爆发式增长。”10月11日,在第四届深圳国际创客周龙岗分会场举行的“中国首次全流程民营商业航空工程背后的故事”论坛上,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霍甲胸有成竹地说。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商业航天作为“新兴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论坛现场致辞中表示,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两大关键是技术与投资,背后重点都与人才相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高科技人才的集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鼓励学生与年轻教授走出去,也期望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支持双创工作,助推我国航空航天技术不断发展。

10月11日,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协会副会长顾鹏飞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刚刚起步,企业都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各方支持。大湾区这片创新创业沃土已成功在航空领域孕育出百亿规模的无人机产业。他相信,以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必定能在商业航天这个新兴领域创造出新奇迹。

现场多位业内人士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商业航天民营企业与“国家队”之间的技术壁垒虽在弱化,但仍是考验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核心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大众认知度、降低成本等,都是商业航天产业爆发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策与需求助燃新风口

过去三年,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完成了由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从0到1”的过渡,商业航天在国内逐渐形成一个自循环生态系统;也正是在这三年里,以北斗导航、高景一号等重大专项突破为引领,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不仅继续深耕导航、通信、遥感三大主流市场,更开始扩展至卫星互联网、高通量通信、科研实验卫星等应用场景。

10月27日,由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朱雀·南太湖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微小卫星“未来号”发射升空。虽然卫星最终未能成功入轨,但作为我国首枚发射升空的民营运载火箭,仍在中国民营火箭发展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此前的9月5日,由国星宇航总体设计和运营、天仪研究院卫星平台制造,星际荣耀双曲线1Z火箭运载的“一箭双星”人工智能卫星发射成功,这是首次由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一箭双星”的发射任务。

过去10个多月,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等民营企业先后4次成功实施亚轨道探空火箭发射任务。其中最近两次均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更是民营商业航天发射在国家管控体系下的首次探索。

与此同时,政策东风劲吹,进一步对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形成助燃之势。10月15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据新华社报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建设的意见》,强调将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导军企有序开放,提高民企参与比例。

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宏杰对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发展时间不长,但SpaceX等企业已为全球同行展示出一条商业航天之路,也给了中国市场极大刺激。“过去我们觉得航天仅仅是‘国家队’的行为,但现在意识到,原来民营企业也可以参与进来。”

民营企业热情高涨背后的根本驱动力量,是市场需求的不断攀升。在行业分析机构看来,商业航天是一个数千亿元的新风口。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8月发布《小卫星市场前景》报告,声称未来10年全球将发射约7000 颗小卫星,是过去10年发射总量的6倍,其中组网的50个卫星星座(卫星星座指按一定规律布置在地球中、低轨道上的一群卫星,多用于全球通信)将占这7000颗卫星总量的80%,而整个小卫星制造和发射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较过去10年增长约4倍。

“目前这方面的需求非常旺盛,我国规划中的卫星需求总量超过3000颗,商业航天无疑会迎来产业的爆发式增长。”10月11日,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霍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不过,他也对个中风险提出了警告。“这个行业的风险特别大。如果将商业航天比作一场马拉松,中国才刚刚起步几十米,而美国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走,但具体何时才能爆发,还不好说。有可能超出大家预期,也有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

成本是最大挑战

那么,应如何看待目前我国民营航天企业与“国家队”之间的关系?

“民营航天企业是航天‘国家队’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而且商业航天的发展就建立在‘国家队’多年技术和人才积累的基础上。”霍甲坦言。

他认为,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驱动下,民营航天企业与“国家队”的交流和互动会越来越多,科研资源、技术和产品共享是未来的大趋势。

9月5日,星际荣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固体亚轨道探空火箭“双曲线一号”,其中发射角瞄准任务正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14所国家航天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承担。这也是航天“国家队”与民营航天企业合作的最好体现。

“在初始阶段,供应链配套等复杂系统要依靠体制内的一些支持,而到后期,市场化手段会把技术迭代速度提升起来。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霍甲表示。

目前看来,商业航天未来市场体量足够大,可以容纳更多企业进入,但运载火箭是复杂的大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资金、管理、资源、政策等多方因素。正如霍甲所说,商业航天产业的赛跑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如今,几乎没有人怀疑民营火箭的发展前景,但它们距真正的商业运营还很遥远:一方面,截至目前,国内民营航天企业尚未有成功发射搭载火箭的例子,整体来说技术有限,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另一方面,相比“快舟”系列等“国家队”,民营火箭在发射价格上并没有明显优势。

“我国商业航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入商业模式,一个是要实现产品的低成本化,二是要实现盈利。这些都是商业航天的本质诉求。”赵宏杰表示。

技术壁垒高、大众认知度不足、产业链衔接困难等问题,是民营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虽然中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强,但对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来说,极高的技术门槛和顶尖航空航天人才的短缺是不小的考验。赵宏杰坦言,近两年民间的商业航天之所以能够做起来,背后少不了具有“国家队”背景、出来创业的优秀科技人才的支撑。“不过,目前民营航天企业与‘国家队’之间愈发密切的合作与资源共享,让我们感觉技术壁垒正在逐步降低。”他说。

此外,只有把商业卫星与大众需求结合起来,才能让商业航天真正进入商业模式。天仪研究院副总裁杜志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众有很多卫星应用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比如在没有手机信号的邮轮上、飞机上,卫星就可以派上用场。再比如说,运用卫星遥感可以实时观测到整个地球,与VR技术结合的话,会吸引不少地理爱好者。”

降低成本正是刺激需求的关键要素。如果卫星和卫星应用服务的售价能为大众接受,需求自然会攀升,应用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我们认为,一颗卫星的业务成本,不仅仅是卫星的制造成本,而是应该以交到消费者手上时的成本来计算。这包括火箭发射、在轨运控、数据传输与解析、应用信息供应等一系列成本。”杜志贵说:“现在这个成本已经能控制在百万到千万元人民币,是之前卫星成本的1/10。我们也希望随着组网卫星规模的扩大,未来成本能降至(之前卫星成本的)1/20-1/50。这样,大众的应用需求才可实现爆发式增长。”

怎样才能降低成本?在杜志贵看来,有三个方向:一是需要上下游企业联合控制成本,包括上天之前的部件供应(比如将宇航器件转变为消费级工业器件)、火箭发射,上天之后的在轨运控、数据应用与服务等;二是借鉴航空、汽车、电脑、手机等行业的量产与供应链体系模式,实现规模化效益;三是在技术上要积极借助新技术和跨界技术来降低成本,比如说航空行业、汽车行业的无人驾驶新技术完全可能引入商业航天领域,实现技术升级。

关于 声波

声波
发现不同的声音

检查

苏峻造车,超级产品经理如何打造年轻人的单款爆品?

4月12日,奇瑞集团旗下新能源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